细数巴黎圣母院之外,那些浴火重生的伟大建筑
  • 大脸学员
    【资源下载地址】  

    法国巴黎圣母院在今年四月逢遭大火肆掠,文化浩劫震惊全球。作为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古迹之一,这座静静矗立塞纳河畔已逾数百年的教堂正在遭受自己的劫难——焚烧、残毁、修复、重建。其实,在人类历史之中,也有不少举世闻名的建筑曾遭受类似命运:或是由于自然原因受毁、或是因战火波及、抑或是受人为破坏。而当我们试着去了解这些建筑的命运起伏时,不难发现其实它们的故事也是一曲关于我们过去及未来的壮阔诗篇。



    北京圆明园,屈辱殖民史的见证者



    “在世界的一个角落,存在着一个世界奇迹。但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维克多·雨果在1861年给英国军官巴特勒上尉的信件中愤怒地写下这些文字,强烈谴责后者在一年前对圆明园的破坏,“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在17世纪古代皇宫的遗址上,清政府在18世纪初开始了对圆明园的修建。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整体被人工山丘所环绕,由点缀着小岛的湖泊和运河覆盖的美丽花园组成,并且在圆明园中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几个世纪以来皇家收藏的珍本书籍。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中国,一路烧杀奸掠,大肆破坏。英法国陆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法国陆军遂追至圆明园。英法军队按原计划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英军司令詹姆斯·霍普·格兰特批准英军入园抢劫破坏。10月17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入园自由劫掠,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


    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由于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39人,当中20多人已被虐至死。英国谈判全权代表第八代额尔金伯爵因此而复仇,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教训咸丰帝。英国第一步兵师米启尔骑兵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同时派出分队焚毁附近的多处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


    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之下,清政府曾试图要重修,但开工不到10个月就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圆明园再度沦落西方侵略者手中,加之当地土匪地痞也乘火打劫,大肆拆抢园内残存和后续陆续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


    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遂面目全非。对于圆明园的遗址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后。


    现今的圆明园遗址,以固有的沉默姿态静静矗立在蓬勃发展的中国首都,它既是那段世界文明史上罕见暴行的亲历者,也是未来发展道路上的警醒者。


    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站在宗教与历史的汇聚点上



    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座建筑像坐落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Saint-Sépulcre)一样经历过如此多的火灾、地震和战火摧毁,但每次这座建筑都能获得重建和修复。可以说,圣墓教堂建筑本身彰显的坚韧和顽强正好完美契合了宗教包涵的寓意。


    圣墓教堂,是耶路撒冷旧城内的一所基督教教堂。当地的许多基督徒认为,教堂的墓址即是《新约圣经》中描述的基督教被钉死的地方,即各各他所在地,而且据说耶稣的圣墓也在其中,他们因而对此地顶礼膜拜。


    从公元4世纪开始,教堂即已成为一处朝圣的重要目的地。大约在四十年前,通过考古发掘,人们在圣海伦纳的墓地地下室下面发现了一块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壁画,壁画上有一艘在波浪上航行的船,边上有一行拉丁文字 “Domine viamus“(上帝,我们来了)。历史学家Georges Hintlian说,“由这块壁画和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首批基督徒从东方来到这里,秘密地崇拜这个他们认为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安葬的地点。几个世纪以来,首批基督徒的后人通过秘密标记十字架标记来铭记这块地方。


    但如今我们现在前往耶路撒冷看到的圣墓教堂和最早建造的教堂其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出入。公元335年的9月17日,奉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旨意,人们在基督徒认为耶稣夜里从受难十字架上被放下的地点建造了圣墓教堂,最初的教堂是一座圆形建筑,中心为圆屋顶,在整体建筑的延伸外部放置了耶稣受难十字架。


    公元614年,波斯入侵者来到耶路撒冷,战火肆掠之下,圣墓教堂圆形建筑主体被被烧毁。残存的建筑体按照波斯人的想法进行重新建造。但重建后的教堂又遭遇了频繁的意外火灾和地震,饱经历练。要知道,在当时,火焰对于木质结构的教堂是毁灭性的。在频繁重修复原后的圣墓教堂随后又遭穆斯林信徒焚烧。


    在公元1009年,来自北非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哈基姆(Al-hakim)下令拆毁圣墓教堂,从岩石地下墓室到圆形建筑体再到圆屋顶都被逐步拆毁。随着历史变迁,东征的十字军、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徒等都对这座意义非凡的教堂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摧毁并按照各自的想法重新打造。


    如今我们看到的圣墓教堂正是由于这些多次的摧毁、加盖、重建,内部结构稍显复杂,畅游其中,不管是它曾经的历史变换、建筑构造,还是建筑承载的情感,都令人不胜感怀。


    韩国崇礼门,七旬老翁报复社会烧毁国宝一号



    韩国国宝一号崇礼门又名南大门,它是朝鲜时代汉阳围城的正门,公元1395年太祖4年开始兴建,历时3年后的1398年完工。城门中呈拱形,上面建有两层木造楼阁。世宗29年即公元1447年和1479年经过修建,日治时期,为了配合市区重建,有关单位于1907年将城墙拆除,只余下城门,不对外开放。朝鲜战争期间,崇礼门遭受战火破坏,其后于1961年进行过一次大型的修复工程,于1963年5月14日完成。2006年3月崇礼门的中央道路对市民开放。


    在朝鲜时代出入汉阳的门共有4个大门和4个小门,如今只留下崇礼门和兴仁之门,崇礼门因为是首尔尚存的年代最悠久的木制建筑物,也是最典型的朝鲜王朝建筑之一,在建筑技术和价值等方面比兴仁之门占有优势,所以政府在1962年指定文物的时候把崇礼门最先指定为国宝一号。不仅如此,崇礼门位于首尔市中心,身处高楼大厦间,不失其威严,蔚为壮观,所以成为韩国民众心目中代表韩国的古代文物。


    但在2008年2月10日晚上,崇礼门忽然起火,整个晚上,消防抢险人员在冰雪覆盖的易滑圆形瓦片上试图扑灭大火,崇礼门木质传统建筑的构造难以抵抗火灾,而在灭火时,考虑到建筑本身历史价值,救火策略上相当小心翼翼。最终,即使消防部门历经5个小时持续进行了救火工作,也无法避过崇礼门被毁的命运。崇礼门最后除了下半部石砌部分仍保持完整外,上层整体木制框架连同脊梁瓦片在1时54分左右完全倒塌。


    在火灾发生之后,韩国的几间主要电视台都大肆报导此消息,成为韩国春节以来最大的社会新闻,悲剧是全国性的。但随后的事件调查则更加剧了舆论的痛苦:一名70岁的老人蔡宗基被警方逮捕,前者承认自己使用高度易燃液体及两个打火机故意纵火焚毁崇礼门,目的在于表达“他对社会的愤怒”,并以此举攻击时已离任的韩国总统卢武铉。据首尔警方表示,蔡宗基认为,在他名下的京畿道高阳市山区土地于1997至1998年重新开发时,从施工方面得到的补偿太少,他多次向有关机关反映未果,因此开始对社会产生不满,决定放火予以报复。经过约两个月的调查后,蔡宗基最后被判囚10年。


    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前后用了5年时间,斥资270亿韩元,由35000名(包括数百名高级技术工匠)投入重建工程;韩国政府规定匠师必须身穿传统服饰,使用传统工法进行整修,重建工程于2013年4月29日完成。崇礼门是韩国至今耗时最长、最昂贵的重建计划。重生后的崇礼门2013年5月4日重新开放。翻修后的崇礼门现在每年可以吸引全球约25万游客前往参观,依旧在韩国旅游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然而在2013年11月,崇礼门再次爆发丑闻。媒体揭露建筑重建时使用现代漆料与一般木材,而非宣称的传统漆料与金刚松,导致丹青脱落、梁柱龟裂等弊病,相关涉事人员随后被警法抓捕被判入狱。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被当局下令炸毁的珍宝建筑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主教教堂(Christ Saint-Sauveur)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东正教教堂,为莫斯科及全俄落实牧首的座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该教堂是在拿破仑战争后,在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为了感谢救世主基督“将俄罗斯从失败中拯救出来,使她避免蒙羞”,并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俄罗斯人民。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的设计方案几经修改。最初的设计完全参照罗马的万神殿,为圆形建筑,天穹有圆形天窗。此后的几个设计方案先后采用了威尼斯拜占廷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并糅合进大量共济会的象征性符号。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继位,在他的命令下,设计师康斯坦丁·托恩参照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设计了一座新拜占廷风格的教堂。


    但仅仅在一个世纪后,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对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非常不满,十分谴责这座膨胀的“复活节蛋糕”丑陋到难以忍受,而且“毒蘑菇”令人联想到沙皇的王冠。1931年12月5日,由斯大林最忠诚的部下之一拉扎尔·卡冈诺维奇(Lazare Kaganovitch)指挥了对这座教堂的炸毁工作,由于建筑体非常坚固耐用,爆破人员总共三次作业才最终将教堂夷为平地。


    很长一段时间,联共中央都想在旧址上兴修庞大的苏维埃宫,但后因资金缺乏、地基不牢、莫斯科河发洪水、战争爆发等多重因素,未能建成。漫长的荒芜状态之后,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曾经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成为了公共游泳池。苏联解体后,莫斯科政府在1994年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在大范围动员国民捐款后,用6年时间,斥资3亿美元终于在2000年8月19日完成了整座救世主大教堂的重建工作。




    后记:初看一栋建筑,是视觉的,是静态的,讲感官与美学。但随着时间流转,不知不觉,使用建筑的人,与它命运交叉。透过真实材料,诉说一个故事,一个追求永恒、对抗极限的故事。身在宏伟的建筑中,它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兴衰更替、跌宕起伏无不在轻轻提醒:在深邃悠长的时光中,人类犹是光阴过客。


    正是透过建筑,时间得以被看见。

    By 大脸学员 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