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 闲谈法国人
  • 大脸学员
    【资源下载地址】  

    自从来到法国以后,每逢回国探亲,总被问及法国人的性情及他们的生活态度,从来没有回答得尽如人意。其实细细思索一下,也能想出个子丑寅卯来,就此凑成下文,希望能够给人们一个大致满意的答覆。

      法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民族的混合,最原始的高卢人,后来被罗马人征服,成为罗马高卢人。至公元十世纪左右,各种部族在法国各地聚集而居,形成了法兰西民族的种族基础,其中包括布列东人(布列塔尼),阿勒曼人(阿尔萨斯),诺曼人(诺曼底)以及当时最强大的部族法兰克人。

      不仅历史如此,就是周围认识的法国朋友,很多一、两代以上就能找到其他民族的痕迹,与法国毗邻的国家不必说,还可远溯到北非,东欧以至俄国。他们常常以此区分于其他西欧民族,如盎格鲁撒克逊人,日尔曼人等;也不等同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人,虽然他们也属于拉丁语系。法国人认为前两者过于严肃、刻版,不会享受生活;后两者又太懒散、热情,不够认真。比如意大利人在大街上见到不相识的女孩子会拍拍人家的屁股以示亲热,而西班牙人更是将人一把拥入怀中;英国人和德国人见面都很保守,没什么表示。只有法国人做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既会享受生活又不死气沉沉,朋友相见也不即不离地互相拥吻致意。

      巴黎人与外省人又不一样,他们互相视为异类。前者很自傲,毕竟身居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后者认为巴黎人太过孤芳自赏。当然这并不影响法国人以巴黎为自豪,他们常常找机会去一趟,时时沉浸于这个大都市的艺术魅力之中,或仅仅是去到那个有名的拉丁区走一走,回味一下当初作学生时种种难忘的情景。法国南方人(特指地中海沿岸)比较灵活,易接近,但据说不大容易成为更深一层次的好友;相比之下,北方人较迟缓,但可以交到很好的朋友。

      法国在欧洲的形象不错,大多数法国人也对目前的生活较满意。他们嘲笑比利时人,惹不起德国人,最恨的是英国人,因为历史上英法常有交战,而得胜方几乎总是英国人。法国人说,英国人没有饮食文化;比利时人看起来很愚(实际上人家除了法语区与佛拉芒语区关系不佳外一切正常);德国人太正规。有位朋友的大女儿当初因学德文去德国与一家人做交换,不想爱上了那家的男孩,以致后来俩人定了婚。朋友无法阻拦女儿的婚事,可当二儿子有机会要去英国做交换时,她便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了。后来大女儿的德国孩子们常来她家中度假,穿着旱冰鞋在公寓房间里满世界跑,朋友被弄得哭笑不得,说德国人不会教养孩子。在这一点上,法国人的确管教很严。他们特别注重礼貌教育,孩子们见到或离开别人时一定行吻面礼,同时说“你好”或“再见”,“谢谢”更是不能离口。可相对中国人的管教,恐怕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有位朋友的儿子就不无感慨地对其父母说:“我真庆幸你们是我的父母,而你们不是中国人。”他显然看到他的中国小伙伴所拥有的自由没有他的多。

      不过,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法国人不开放,单就中学里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语言就包括英德意西语,甚至俄语或汉语。别的无论在旅游、接受外来文化还是饮食方面,他们都走得很远,尤其在欧洲联盟内部,只不过他们多少总流露出一点优越感。

      记得有一位去过中国的商人很惊讶地说,原来中国的世界地图是把中国放在中间的,可见中国人多么以自己为中心;又有别的人说,这可以理解,法国的地图也是以法国为中心的。在中国,多少年来世界地图就是这付模样,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也没有比较过与别国的不同。这么一来真的不知标准的世界地图是怎样的了,反正这中间美洲没有什么可说的,无论如何它总是在边上,不知其它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世界地图是什么样子。老实说,法式地图无论从东西方说法上还是以世界时区划分上均无可挑剔。

      讲法国人就得分别谈谈男人和女人。法国的男人们普遍来说较英俊,很体贴,相当有魅力,但不是那种阳刚型的,只是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女人们漂亮自不必说,还很温柔,一点不比亚洲的女人们差,她们很会管家,又爱干净,工作之余总是把家里弄得井井有条。男人们一般负责室外花园的修整,也喜欢做一些小手工,如自己安一个壁橱什么的,做出来的活绝不比专业的差。商店里各种各样的工具和零件一应俱全,只要有兴趣和耐心就能做得相当不错。更有的人喜欢花不多的钱买个破旧的房子,利用周末时间去自己一点点地整修。有对朋友在十多年前看中了一座破旧的农场,当时孩子们还小,买下后全家人每天利用空余时间四处去找与那破房子相似的大石头运回家,然后一块块自己修垒起来,最后建成为一幢十分传统的老式房子。另外,他们还十分浪漫,夫妻俩找个借口(如结婚纪念日或生日等),将孩子们托给朋友,然后双双出门旅游一番;或只租个城堡,俩人在里面单独过上几天,就象当初度蜜月一样,这就是法国人的闲情逸致。

      法国人工作起来很有责任感,但公文繁琐。喝咖啡的时间往往是雷打不动的,特别是在国家企业工作的人(即国家职员),他们自己也说:每天早上八点上班,十一点要喝咖啡,十二点半吃中餐,下午两点半上班,四点钟又要喝咖啡,而晚上六点半已是下班的时间了。如此这般,不知他们上班做些什么,难怪人们要说法国人的效率不高。私营企业的人就因此而嘲笑这些国家职员。不仅如此,连上学的学生也是这种习惯,每上一小时课,大家都蜂涌般挤到自动售货机前喝点东西,顺便就开聊起来,不到二十分钟不会回到教室里去。说起法国人的爱聊天,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只屑听一听家长们如何同孩子们讲话便知道其中奥妙,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能说出一大套的话来。法国人在一起聊天时声音很小,不是为了保密,而是不愿打搅别人。聊天的内容可以很深奥也可以很无聊,原则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必得找出话来说,否则似乎就不太礼貌了。

      爱罢工是法国人的特点之一,由于社会福利太好了,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享清福,政府稍微作一点改革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便以罢工来威胁。最不可理解的要算长途运输司机罢工,他们不仅要表示不满,还要让所有的人都替他们承担后果,典型的作法是封锁多处高速公路,给人们造成众多不便。

      法国人一般不太攒钱,花光为止,至少他们不会为钱而拼命工作。他们比较在乎生活的质量,也即除了工作以外,要有足够的娱乐。由于法国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的福利保障,一般人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看病有社会保险,孩子上学免费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补助措施,另一方面也造成法国人的依赖性。这从大学生的表现就可看出一些,有的学生不来上课的借口是,周末玩得太多,晚上没睡够,可见他们没有什么压力,老师们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家夫妻双方失业,三个孩子,靠政府救济金居然也能过得去,还不忘记拿着政府补助出去度假。对此,社会普遍的看法是,人人都有权利享受假期,所以大家都心安理得。法国人就是这种生活上很潇洒的人,他们工作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更自在。有位朋友甚至说,他要是女人就好了,可以生一打孩子,然后在家做家庭妇女,闲闲在在的,多舒适。

      工作以外的时候,法国人最讲究的是休闲,小至晚上下班后在家中同子女家人共进晚餐,这是一天中唯一一次家人在一起吃饭,他们不允许孩子们在电视机前边看边吃,大家要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行踪,有些家庭甚至选择没有电视的生活。至于周末,很少有人加班加点工作,因为这是一家人在一起享乐的时间,或请几个亲朋好友聚一下。周日或节日商店全部关门,大街上门可罗雀。天气好一点,人们就纷纷远足换空气去了。说到放假,法国中小学从九月初开学后,几乎每两个月要放一次假,每次十天到半个月不等。家长们为了孩子也就选择此时一同度假。一般工薪阶层每年有五周假,加上法定的节日如圣诞节国庆节等,也得有六周多。人们早早地就制定好了度假的方案,有的去国外或法国的海外省旅行,有的找有山或有水的地方去做运动,有的只回到自己的乡村别墅里安安静静地过上一段日子。法国人喜山爱水,主要将它们作为运动的场所,他们也会在山水中间得到欣赏大自然的情趣。遇上大周末,人们也是要出门的,或去亲友家作客,或同孩子们做些体育活动,有船的人还可出海漫游一番。总之各人有各人的安排,工作肯定是不会去想的了。每遇放假头几天,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上车满为患,特别是巴黎人急不可耐地要冲出去,享受大城市以外的新鲜空气。为了不造成路况困难,政府将全国分为三大学区,前后错开分别放假。不过遇到圣诞节和暑假的时候,大家只好挤在一处了。

      法国人虽然喜欢下馆子,但很有选择,很多人不喜欢麦当劳餐馆,可这并不妨碍人家照样生意做得红火,这很让他们不解。使他们感到特别奇怪的是,为什么像中国这么有饮食文化的国家居然也能让这种垃圾食物打入市场,而且人们趋之若骛。有时被法国朋友质问是不是也去麦当劳,就不得不承认时不时得给孩子们打打牙祭,他们便大摇其头。

      对别人生活的态度,尤其是别人的私生活,法国人一般比较宽容。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有关法国已故前总统密特朗的私生活。很多人因为他的人品或政治原因并不喜欢他,但从来没有人因他同别的女人有了孩子这件事而有微词。记得此事被公开之前,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席间谈起私生活的话题,有人不经意地说,密特朗就有一个情妇,这是记者们都知道的事实,只不过大家并不想捅出来。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可别的法国人并未有太大的反应,也就作为一般笑话听听而已。没想到不久以后此事就被证实了,还是密特朗本人决定要将私生女公之于众。人们轻易接受了这一事实,甚至在密特朗葬礼上,其情妇和私生女与他夫人及孩子们第一次站在一起的时候,也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非议。另一个例子是有关爱滋病,前几年法国人突然发现这种性病在本国大有蔓延的趋势,人们在电视、广播及一切媒体里大肆谈论了一番。有趣的是,没有人指责那些染上病毒的人生活不检点,他们只是说,我们应该尊重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要向人们解释清楚病毒的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再给人们以足够的防御措施,特别是中学生。统计数字也说明,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忠诚对一对夫妻来说是最重要的,但三分之一的人仍认为已婚男女有婚外恋情有可原。

      据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语言,动词的变位不用说,还要视情况与人称的性、数配合。难度最大的要数形容词和过去分词的搭配,根据不同情况搭配也要变化,一般来说,如果是阴性要加“e”,复数加“s”或“x”。虽然如此,还会有一些例外,如颜色的性数搭配就得看它是否来自水果、花或宝石的名称,因为这些颜色作为形容词是没有性数变化的。大多数情况下,口语里好多音不读出来,容易蒙混过关,可是写起来就难免不出错,而且肯定会出错,连法国人都免不了。每年法国电视二台由比沃先生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听写比赛,看谁错得少,不出错的常常是凤毛麟角,当然听写中肯定会有很多圈套。有朋友自称只错了三个地方,已经是高水平了。尽管法语如此之难,法国人仍对写错字或语法错误深恶痛绝,而且一点也不含糊,他们看到一个错处尤如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如此,一般较正式的文字都要经过好几个人过目和修改。那些招聘人材的企业,但凡看到求职信中有一处错马上就弃之一旁不再理会。

      法国人对写信的格式十分讲究,如信的首句应避免以“我”字开头,结尾时根据收信人的身份要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等。礼貌用语的格式一般都是现成的,但给一个平级的人,职位高的人,女士之间,女士给男士,男士给女士等用语都不尽相同。最简单的可以是“先生,请接受我崇高的敬意”,也可以是“请相信,女士,我最真挚的情感”,听起来似乎很肉麻,实际上人们并不在意这些信末用语的措词,但这也不是不注意如何使用的原因。而且它们虽千篇一律,不用却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讲这么精确和讲究语言的人在做事上也不含糊。记得做学生时,有一年请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在一份住房担保上签字,想着她大笔一挥就行了。没想到她前前后后仔细看了半天直到弄明白为什么才爽快地签了字,不是因为不信任,而是要知道自己应在哪方面负责。另一方面由于太过谨慎,法国人同中国人做起生意来就不那么容易。中国人的性格是先说出一大套宏观规划,法国人听得如坠五里雾中,他们发问:你们究竟具体想达到什么目的?投多少资金?人员如何配置?等等等等一大堆的问号,不弄清细节他们是不会进入实质性问题的。因此双方往往不欢而散,仿佛谁也没看到对方的诚意,实际上只是各自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已。

      最破坏法国人形象的事要算开车了,可以用“鲁莽”来形容,手握方向盘的法国人一扫平时的温文尔雅,完全变了一个样子。他们时而嘴里骂骂咧咧,说别人开得如何糟糕以致挡了他的去路;时而给人家打打大灯,按按喇叭;或者冲人家吹胡子瞪眼,这中间当然男人居多,而且他们看不得女人开车,说她们是“公共危险”。曾亲眼看到一个大男人,不管后面一大长串车等着,自顾自停下车来,走到后面一辆女士开的车旁指手划脚地说了一通话,然后扬长而去。那妇女没有开窗,只见她用食指在头上比划了一下,以示那人头脑有问题,这类在开车时出现问题的人很多,也不知究竟为了什么。相反英国人开车很守规则,从不乱超车。遇到外国人去英国不习惯左边开车,有时开着开着就跑到右边去了,英国人就有耐心等着他醒悟过来后再行超车。据说有个法国人在英国开车时,有一次从停车场出来后直接就上了右边的路,刚好对面开来一辆车,也是在右边,那法国人生气之余又打灯又按喇叭,英国人一点也不着急,就这么等着对面的人自己发现错误,随后还给了他一个绅士的微笑。这种情况要是换了法国人,早就暴跳如雷了。大概英国人领教了法国人的开车方式,来法旅游的英国人一般大白天也开着大灯以引起注意。

      开车的巴黎人同外省人又不一样,前者是有名的开车猛夫,外省人一看到车牌上后两个数字为“75”或以“9”字开头都知是巴黎地区的人,惹不起;巴黎人在首都一见到外省车,一般都不屑一顾,从不礼让。他们常从右边超车,生加硬挤,爱干冒险的事。也难怪,巴黎车太多,每天上下班进入市区循环高速路时,没这个本事就一直得落到后面。

      最后要补充的是法国人非常热爱艺术,巴黎无疑是全国文化艺术的中心。有人为了看一场戏、一个文化展览,不惜一天开几百公里跑一个来回。法国人对祖先遗留下来并基本保存完好的古教堂和城堡非常自豪,他们会如数家珍般地向外人解释这些建筑的结构,布局以至每一幅画或雕塑所代表的意义。有一位朋友曾十几年来致力于向人们介绍那些与考古有关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古代文明。作为一个省级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她和她的同事们每年从世界各地收集资料并加工成如“克尔特时代”,“俄国的沙皇及民众”,“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哥伦比亚的宝藏”等等一批相当有份量的大型展览。如果不是真正热爱文化,如果没有一种与外域文化沟通的强烈欲望,很难想象出在这种极不起眼的小地方会有如此大手笔的出现。

      法国人就是这样一些既浪漫、随意、温情,又自傲、固执、不安分的人,他们也可以是幽默和多情的。同其他民族一样,形成他们性格的因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法国人引以骄傲的艾菲尔铁塔和创立名牌莎耐尔的服装艺术师果果·莎耐尔(Coco·Chanel),也许能够体现法兰西这个民族那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和欣赏层次。而法国人的生活态度可能会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因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更舒适吗?

    By 大脸学员 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