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多金 中国成法国音乐剧好莱坞
  • 大脸学员
    【资源下载地址】  

                        

              资料图:法国80后导演让·贝洛里尼在哈尔滨与当地高校学生及法国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图片来源:中新社)

    【欧洲时报11月8日秋狸编译】在征服了本土之后,法国音乐剧奔向中国,在追求娱乐并熟悉法国经典作品的中国观众那里找到了“第二春”。

    中国观众的法国音乐剧之爱

    法新社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这些或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或取材于真实历史人物的剧目在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中大受欢迎。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2460场音乐剧在中国上演,聚集了超过160万观众。

    “奇怪的是,中国的音乐剧文化似乎比法国的更加名符其实。”在音乐剧《摇滚红与黑》中扮演反角“瓦勒诺先生”(Monsieur Valenod)的洛朗·班( Laurent Bàn)这样说。这出剧将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以摇滚的方式重新演绎编排,自10月初以来已经在中国演出了50场。尽管票价不菲——高的能达到1180元人民币(约合150欧元)——大部分场次仍然座无虚席。

    报道称,虽然一张票的价格在某些欠发达地区与月最低工资相当。不过,这并不能阻止现年45岁的苏德伟(音译)和他的妻子特地赶来北京观看音乐剧。

    “我经常在网上看音乐剧。”他对记者说,并补充道:“看法国音乐剧。”

    报道分析,中国观众喜欢观看法国音乐剧,有些剧情能触动中国观众,联通起两国的“情感纽带”。

    “这些法国作品通常改编自名著或者历史事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斗争的激烈程度,比如《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这部剧。”自己也出演音乐剧的学生王瑞琪(音译)说。

    音乐不分国界

    《摇滚红与黑》的主要制片人俞心悦认为,通过音乐表达情感是法国音乐剧的一个标签。也是法国音乐剧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

    “相反,英语剧目更加注重演出的戏剧性和讲故事的方式。”俞心悦称,这就导致有些笑话或典故因为文化隔阂,难以被讲外语的观众接受。

    这种情况在《摇滚红与黑》的演出现场表现得很明显。大厅中的法国人只占一小部分,主要观众都是年轻人,大部分是女性。她们能够合唱音乐剧中的主要段落,并对主演Côme着迷不已——他在剧中饰演主人公于连,曾因在法国版《The Voice》中脱颖而出而成名。

    “这很有趣,与15年前(的中国观众)完全不同。”洛朗·班回忆道。他曾经跟着《巴黎圣母院》和《摇滚莫扎特》的剧组来中国巡演,很了解这个国家。

    “以前,演出大厅总是很安静。”他说,“观众们以非常‘礼貌’的样子坐着观赏。”而如今,观众们的状态十分放松,并且不惧表达他们的喜爱,他说:“这种氛围十分令人疯狂。”

    “不过,观众们从未越界,让我们感到不舒服。”Côme补充道。在法新社采访前,他刚刚收到了吉他踏板作为礼物,让他很是惊讶。

                           

                                                                   图为《摇滚红与黑》音乐剧海报。(图片来源:官方微博)

    “观众们知道每首歌的歌词,也知道每一幕的布景。有时候,有人会对我说‘您做了一些更改!’,他们会准确地看到每个细节。”洛朗·班微笑着说。

    以专业的方式继续

    报道还提到,伴着圣母院的大火,夏天时《巴黎圣母院》在中国的巡演票也被抢购一空。在这个热爱法国文学的国家,《巴黎圣母院》是最早登陆中国的法国音乐剧之一。

    既喜爱新事物,又具有购买力,这样的中国成了法国音乐剧在此大展拳脚的“好莱坞”。“法国音乐剧非常适合中国。”俞心悦有信心地说。

    报道还提到,中国有悠久的剧院演出历史。不过,音乐剧的目标群体是更广泛的普通大众,而不是那些常去剧院的“戏迷”。俞心悦指出,法国也有许多制片人对此也有专业的认识,他们往往“来自演艺圈”,知道如何让剧目“变得流行”。

    比如阿尔伯特·科恩(Albert Cohen),作为法国音乐剧的领军人物之一,这位前电影电视和广播制片人已经签下了《摇滚红与黑》《十诫》《太阳王》和《摇滚莫扎特》几部剧。


    By 大脸学员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