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自己关系很熟的教授A聊天,A告诉我:“前几天我跟化学系的博士生导师聊天,他们告诉我,虽然中国留学生聪明,但是他们不想找中国留学生读博士,因为中国留学生缺少纵观(科研领域)全局的能力。”
我知道A是在跟我讨论了自己博士研究领域,觉得我对自己的领域有纵览全局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才给我说的实话。因为A是中国出生长大的,所以我们便用中文聊起了中国学生的问题。最后我们觉得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我们从小的教育太注重视知识的灌输,而不问被灌输知识的创造过程。许多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你高中学过三角函数,却不知道三角函数里的那些边角关系最初是用来航海定位的,于是你学过就忘。你大学学过微积分,但不知道或不关心微积分是由Riemann sum推导的,然后做研究遇到了不规则的离散的信号求有效值,一时很茫然。还有,许多留学生出国多年,写了多份报告,连基本的学术术语(Background, Motivation, Aims and Objectives)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弄不清楚,其实就连国内某些211大学的博士生都未必搞得明白,反正论文混混就毕业。
因为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搞科研,连自己的动机都搞不明白。不信你去问那些国内的博士生:“你为什么做目前的项目?”他们十有八九会支支吾吾地给出类似如下回答:“导师让我做的”,“这个项目有钱”,“我觉得好发文章”等等。这些回答确实是很好的动机,但是它们很难转化成你科研的动力。一旦导师中途变了主意或不再给出有效指导,一旦项目资金链断了,一旦你觉得不好发文章了,你还会坚持吗?聪明的博士生,肯定会看几篇文章,提一些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学术问题,然后改改别人的公式或者拼凑一下别人的方法,勉强发发文章混毕业。然后,他们的文章再也没人看了,因为本来就是解决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说到这里,你会问真正的科研动机在哪里?答:在如何把自己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上。比如,理工科学生应该思考,我所学的那些知识(knowledge)、算法(algorithm)、工具(technique)以及方法(methodology)如何为我从事的领域服务,或者我的研究领域要发展需要哪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这个动机,你再去看文献,查资料,你就会对你所从事科研领域有个全局把握了,然后去挖个创新点就不难了。可是,这种学习知识的热情,早在我们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给扼杀了!!!
A最后又告诉我:“中国的许多博士生,你让他干什么他会干得很好,但是离开了导师,自己就太不会思考了。”我很感叹。在诸如物理和数学等有固定公式的研究领域,中国博士生可以顺着以前的思路,改改公式然后做一些应用模拟来混个工作量,然后毕业。但是到了化学等需要提出新的理念或者依靠经验和直觉判断的学科,中国博士突然没思路了,严重依赖导师。而许多导师也许早已“油尽灯枯”,急需一个新博士去看文献讨论来开拓自己的视野,给自己的研究小组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是去雇一个只会“搬砖”的“学术技工”。
中国从不缺乏聪明和勤奋的学生,但是当聪明和勤奋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聪明和勤奋就越来越廉价了。廉价到了最后,别人连奖学金都不太想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