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法语:Arras)
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加来海峡省的市镇,加来海峡省首府。位于里尔西南,斯卡尔普河畔。人口4.6万(1975)。农产品市场。有白铁、机器制造等工业。曾是世界有名的壁毯产地。有建于十六世纪的市政厅等建筑物。
发展历史:
凯尔特人当中的阿特雷巴特部落建立阿拉斯,可能因为当地山里有圣洞,而取镇名Nemetacum或Nemetocenna(凯尔特语nemeton是圣洞的意思)。古罗马时期,阿拉斯是重要的罗马兵营,罗马人便改镇名为Abrebatum。
四世纪末,传教士改当地居民信基督教,约一百三十年后,当地设主教,并立修道院。卡洛林王朝时期,修道院已发展位成非常富有的本笃会修道院。院旁形成的粮食市场,逐渐发展成阿拉斯。九世纪,维京人攻城,破坏了市镇和修道院。后来,维京人退居北诺曼底。十一世纪,修道院恢复势力,并成功结合卡洛林时代、奥托时代和英国艺术的风格,在中世纪的绘画发展至关重要。
一〇二五年,阿拉斯举行天主教会议,抵制违反教义的异派摩尼教。 一九〇七年,主办两次会议,讨论将修道院和人身奉献于神的问题。
阿拉斯早在四世纪就有羊毛工业,但是要在中世纪才真正得以展开。一一八〇年,法国国王特许阿拉斯经商,阿拉斯的贸易和金融地位在各国之间举足轻重。十四世纪,纺织和羊毛工业发展蓬勃,阿拉斯名利双收,更因出产优质地毯,声名远播,当时连英国和意大利都统称地毯作arras(英语)和arrazzi(意大利语)。来自各地的织品商人,除带来资金,也促进交流,使阿拉斯成为重要的文化枢纽,吸引了文人雅士在此定居,其中著名的有游吟诗人亚当·德·拉·哈勒。
中世纪之时,阿拉斯和阿图瓦地区曾多次易主,统治过的封建君主和地主包括:佛兰德伯国、勃艮第公国、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分支以及法兰西王国,史称百年战争。一四三五年,列强于阿拉斯举行阿拉斯会议,希望借此停战,不遂,反而导致勃艮第与英国缺裂。一四七七年,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死后,法王路易十一占领阿拉斯,然而百姓依然效忠勃艮第,击退法军。路易十一因此亲征阿拉斯,入城后断城墙,逐百姓,从法国其它地区挑选效忠自己的臣民,取而代之,另殖新民。他又改城名为Franchise,志在销毁阿拉斯原有的身分地位。一四八二年,路易十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停战,又选此签署阿拉斯和约。十年后,阿拉斯被割让于马克西米利安,纳入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版图上,南尼德兰一部分。
一五七九年一月,低地国家贵族效忠哈布斯堡王朝腓力二世国王,订立阿拉斯联盟,此举带来乌得勒支联盟,于同月宣布成立。
主要景点
1919年2月阿拉斯的大广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拉斯接近战线,附近战役连绵,都统称为阿拉斯战役。当时,德军攻城而不知城底留有中世纪建成的地道,英军借此抵御而占优。经此一役,阿拉斯受尽蹂躏,必须重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战役中,英军于一九四〇年五月大力反攻,重新聚焦于阿拉斯。结果德军占领阿拉斯,在阿拉斯堡垒处决了二百四十名怀疑法国抵抗组织成员
主要景点
英雄广场上的市场
大教堂
修道院的旧址上有许多瞩目的建筑,当中包括博物馆和数幢政府建筑。修道院的教堂拆卸后,于一八三三年按照风靡一时的古典风格重建,运用了大量直角,结构简朴。教堂内有众多精细的雕刻和多件圣物。
自二〇〇五年始,比利时和法国的钟楼包括阿拉斯市政大厦的钟楼
自二〇〇八年始,佛邦要塞包括阿拉斯的要塞。 加拿大国家维米纪念碑位于阿拉斯以北,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维米岭战役。一九一七年复活节周末,加拿大首次以加军之名,派军参战,共四师。罗列特圣母院的墓地是全法国最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万人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