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一点,不同语言之间不一定存在高低优劣之分,而考察不同语言的异同之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需要怎么太仔细的挖掘,任何语言都有令人着迷之处。
第一,发音规则简明清晰,元音较多而辅音较少,没有长短音节的区别,重音也比较好断,因此听起来就比英语,西语,德语汉语等语言更有力度,和日语差不多,但比日语多一些婉约。比如阴性的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在词根后加上辅音音素,就显得优雅。
由于元音较多地运用,就使得语义和发音比较完好地结合。动词的重读总是多于名词,形容词和代词等。 在西班牙语中连续的颤音和S音固然听起来比较华丽,但由于语速较快和音节较多,就令听者不能很容易地抓住重点。而英语就不用说了,不仅平淡无奇,更由于添加了众多许多奇怪的不必要发音使得听者一头雾水,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差不多在于前者比较“法语化”,而后者比较“西语化”
第二,法语颇为令人着迷的地方是语义的精巧和细致性,在法语中运用简单的语法结构可以表达其他语言费很大劲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尤其在口语中。“把它给他”,“他爱她”这些,还有比如像“自我放逐”,“自我孤立”等比较细微而冗长难懂的意思,靠一个自反动词就能准确表达,不存在任何误解。
在精确性和逻辑严密性这一点来说,法语可能与德语是不相上下的,但法语一定更有想象力,启蒙时代的法国的思想家,文学大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雨果等等之所以能创作出伟大作品,这和法语这门语言本身的优点分不开的。
阅读中文翻译过来的卢梭等大思想家的作品会觉得很吃力,难以理解,经常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就是因为中文单个词语的含义空间太大,词句的关联性太多,在高度概括和相似意义的语法结构中丧失了单个词语的独特性意义,这就造成阅读者抓不住重点,不能够很快地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个意思,同时也造成读者可以借题发挥,故意曲解作者把原意曲解成另一个意思。
第三点,只有学习了法语,和其他语言比较起来,才能够体会到法语中那种优雅和对称的美感,英语中的所谓祈使句,汉语中的所谓文明礼貌用语,尊称敬称,日语中的敬语和法语的条件式比起来差距还是不小的。无论是以EST- CE QUE 开头的问句,还是书面运用的简单过去时态,这种细致的绅士感觉都尤为强烈,或许西语的华丽感觉与之类似,但正如前面所说,过于刚强的西语,连表达阴性词汇也要用A这个强元音来收尾,因此表达礼貌的请求也好象和人吵架一样。
现代法语基本上是路易14时期专家学者们定下来的那一套规则,因此不大会出现那些过于晦涩难懂的好比乔叟的英文诗歌或古汉语中的那些难懂的文章,因此法语是比较好地保留了那个古典主义时代上流社会的贵族风格,这种风格不是当前中国房地产上动不动就“泰晤士小镇”,“尊贵享受”的那一套东西,而是一种对自我素质和修养的刻意追求。因此即便在美国,法语仍然会享受比较高的地位。
希望有一天经过改良和提升的中文也能在发达国家自然而然地达到法语一样的地位,现在学中文的老外大多是为了追求财富和中国人力资源消费市场,少部分是对中国文化好奇,但现在要问这些在中国的老外,中文的优美体现在哪里?恐怕他们也说不出多少来,什么伤不起,有木有这体那体的,能体现中文的优美吗?
(转自知呼 李巴赫 )